(转载自国家自然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官网)
2022年6月12日
6月12日晚7点,我在“嘉庚”号会议室做了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这次特殊的开题报告共吸引来自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三十多位老师同学参加。我的开题报告题目是:北太平洋颗粒动力学及经向翻转流的铀系核素示踪。指导教师是厦门大学蔡毅华教授。航次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曹知勉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其他专家组成员为南京大学陈天宇教授和厦门大学周宽波副教授。
蔡毅华教授介绍李佳旭同学基本情况
在4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围绕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特色创新与不足之处、年度研究计划等五个方面进行报告。厦门大学海洋物理专业的胡振东同学、海洋化学专业的倪司麟同学以及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郑健帆同学就报告内容展开了提问及讨论,问题集中在如何通过颗粒沉降速率来评估边界清除强度。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碰撞让我对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后,专家组成员对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提出意见,建议我进一步明确科学问题、启发我进一步思考如何评估生物碳泵效率、并强调需要进一步理解相关物理海洋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李佳旭同学在做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嘉庚”号第一次在海上执行科考任务期间举办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老师同学们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很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在海上迈出博士阶段的重要一步。
厦门大学 李佳旭、杨俊波
2022年6月12日
6月9日上午,“嘉庚”号开启了又一次向西太进发的旅程。对“嘉庚”号而言,想必已经对这种经历习以为常了,但对我们两个第一次踏上“嘉庚”号开展大洋航次的“菜鸟”来说,在这里经历的每一秒都书写着我们人生中全新的体验。在启航后的这几天,我们就这样怀揣着好奇和忐忑,体验着启航阶段的故事。
先前一位专业课的任课老师曾对我们说,那些把海洋描绘地非常温柔和美丽的诗人和画家,必定没有亲自出海感受过真实的海况。此次出海远行,我们心中最大的忐忑,就是晕船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毕竟我们晕船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嘉庚”号上的总体感受,在后期做站阶段,它也会成为我们工作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刚刚起程的这几天,海上的风浪总体并不大,我们在甲板上惬意感受海风的同时,并不会担心突然间的一个惊涛骇浪向我们扑来。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在船上感受到比较强的摇晃,这种摇晃时而前后、时而左右,让人难以捉摸。而在我们两人居住的宿舍,由于位置较高且位于船头,这种摇晃表现得尤为剧烈,哪怕平躺在床上,剧烈的摇晃也会让我们的身体在床板上滑动,产生“摇摇欲坠”的感觉。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即便是国内最先进科考船之一的“嘉庚”号,在大海上也不过是“一叶扁舟”。海洋的一望无际和波澜壮阔,显然是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远远不再是站在海边时带给我们的那种心旷神怡,强烈地震慑着我们。由此我也想到,在以往科考船没有那么先进的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厦大海洋人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在海上获取如此珍贵的现场数据。我们作为研究海洋科学的后辈,更要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才能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科考任务,为厦大乃至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航程初段,由于没有到达作业站点,大家的工作基本就是做一些前期的准备。比较辛苦的就是采集走航表层海水的老师和同学了,他们从航次伊始就要开展采样工作。走航间位于“嘉庚”号的最下层,空间狭小,站在里面确实有很强的眩晕感。每三小时一班的排班,使得老师和同学们很多时候在凌晨也要进行采样工作,但他们一直发挥着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坚持着。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没有人叫苦喊累。相信在大家团结一致和努力拼搏下,我们定可以乘风破浪,顺利完成本次航程的科考任务。
乘风破浪的“嘉庚”号
在这种摇摇晃晃的环境下,“嘉庚”号上所有的船员、老师和同学,都是我们在船上最紧密的依靠。我们一起参与了消防安全演练,在船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各种灭火器以及救生装备的使用方法和穿戴要求,并掌握了逃生路线和基本原则。安全无小事,在突发情况来临时我们也得从容冷静、互帮互助。
“嘉庚”号上开展消防安全演习
“嘉庚”号上的“走航间”
厦门大学 慈东箭、王朝永
2022年6月9日
6月9日清晨,雨泽下注。
“嘉庚”号。图/黄家骏
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嘉庚”号缓缓驶离厦门高崎码头,前往西北太平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2-306)”。
全体科考人员合影。图/黄家骏
本航次搭载着来自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的36名科考队员,他们将在西太平洋的目标海域开展跨学科、多要素现场观测、样品采集、设备布放和回收等工作。
自“嘉庚”号6月2日结束年度首航回港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展本航次的备航工作。即便是端午小长假,也未曾停歇。无论是烈日炙烤亦或大雨滂沱,从码头到甲板,再到船上的各个舱室中,都能见到科考队员们忙碌备航的身影。
科考人员航次准备中。图/李佳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2-306)”,将以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影响海域为调查对象,采用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的研究思路,探究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并揭示碳、氮、铁等关键生源要素跨流-固-气界面的循环过程以及相互间的耦合与分异,为深入认识西北太平洋生物泵结构、固碳过程和机理,以及评估西北太平洋增汇潜力提供关键的观测和实验依据。同时,本航次数据结果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重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充分融合,以深入认知西北太平洋生物泵过程、结构、效率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构建跨圈层、多尺度海洋生物泵固碳新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碳循环的演化历史和发展趋势。
探测工程师设备调试中。图/叶成淼
本航次是“嘉庚”号今年的首个西太科考航次。在航次中,科考队员们除了进行常规CTD采水、ADCP、大体积泵、湍流仪、多联网等作业外,还要依托“嘉庚”号上搭载的我国首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符合国际GEOTRACES标准的超洁净痕量元素专用采水系统“泰斯”(Trace
Element and Isotopes Sampling
System,TEISS)进行洁净采水作业。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项目组成员前期的缜密部署和妥善规划,本航次也将是“嘉庚”号首次在同一个航次中既进行洁净采水作业,又进行海底沉积物箱式和重力柱采样。
设备装载。图/姜若桐
在本航次中,科考队员们除了完成既定的海上科考作业任务外,还将在远洋科考的现场对海洋科考、海洋碳循环等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普及。届时,海洋科普相关的云课堂将在“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海洋媒体实验室”和“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报道。精彩呈现,敬请期待!
(文/“嘉庚”号科考船) 转载自“嘉庚”号官方网站:西太科考再出发,深海大洋觅“碳”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