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国家自然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官网)
2022年4月27日
4月27日,“中国海监203”科考船顺利返回厦门高崎码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台湾海峡科学考察实验研究”春季航段圆满结束。
本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本航段参与单位包括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暨南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5家单位,共有1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18名调查队员参加搭载,航段首席科学家由我所地质研究室陶舒琴副研究员担任。
全体科考人员合影
项目组在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工作小组及跟踪专家、所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共同协力推动下,克服目前全国新冠疫情相对严峻的影响,多次组织召开与搭载项目的线上(线下)协调会,精心设计观测站位、断面与航程,组织协调航段调查工作。各搭载项目组积极配合项目组工作,建言献策,组织出海调查队员,调试观测设备。“中国海监203”科考船精心备航,制定了详细的防疫、救生等预案,在航期间组织开展各种演习,保障航段安全顺利。
本航段重点关注春季台湾海峡北部近岸浮游植物春季爆发(藻华)过程演化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调控机制以及沿岸流季节转换过程等,开展海洋水文、化学、生物、生态、海洋声学和沉积学等多学科综合考察与固定断面调查。在7天的观测时间内,完成了覆盖海峡西部的44个大面站综合调查,获取了CTD全水深多参数剖面44个,全水深标准层海水样44组,底质沉积物样本44份,浮游动物垂直拖网样本24份,浮游植物垂直网样本31份,微塑料水平拖网样本13份,ADCP走航海流数据集1套、YSI多参数走航水质数据集1套,海水pCO2走航数据集1套。航段获得的样品和数据均超出了原计划工作量,为共享航次项目以及搭载基金项目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李艳婷、陶舒琴
2022年4月27日
我称本次实验为浮子漂流实验,目的是记录随时间变化的漂流轨迹。一共分四条断面释放浮子,每条断面最少释放两组。所获数据可用来验证模型、研究海洋垃圾富集带、藻华的迁移路径、落水人员搜救等重要问题。由于浮子是通过移动电话卡定位,所以实验难点就在于捕捉台湾海峡的信号边界,以达到平均分配浮子的目的。
厦门大学 田新宇
壮美的海上日出
很荣幸能参加“2021年度台湾海峡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计划。通过这一个星期左右的出海实验,深切体会到了海上科研人员的辛苦,同时每个人严谨的态度都值得表扬。感谢海陶舒琴首席的辛勤付出,感谢“海监203”全体员工的鼎力帮助,同时也要感谢船上所有科研人员的相互扶持。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成果多多。
中国海洋大学 闫国旺
2022年4月24日
出海第四天,接连三个断面之后,人已经累的快没有知觉了,三天加起来的睡眠时间可能不到10个小时。唯一庆幸的是海况还可以,还剩下4天的航程,后面的工作量没有前几天的大,可以稍微舒服一点。晚上拖网的时候,可以看到海表有很多水母在飘动,CTD采水的时候还看到了一群飞鱼。劳累之余一些罕见的景色是会带来一些慰藉的。哦,到站了,要去工作了………
厦门大学 张玉航
2022年4月22日
梦幻蓝眼泪
出海第二天,结束了一天的实验之后,在后甲板上闲逛,突然发现海面上有些异样,凑近一看,原来是盛名在外的“蓝眼泪”啊,一簇一簇的,随着浪花若隐若现,甚是好看。生产力实验虽然辛苦,采水、加药、培养、过滤等等一系列流程下来,身心疲惫,但是看到这样的美景,全身疲劳也随之褪去。我想,如果平常在实验室的话,恐怕是见不到这样的景象的,这可能就是科研的乐趣之一吧。
厦门大学 杨淳
2022年4月21日
赤潮
2022年04月21日,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台湾海峡科学考察实验研究”(NORC2022-4)春季航段搭载海监203船从厦门高崎码头拔锚起航,台湾海峡春季航段重点关注台湾海峡北部近岸浮游植物春季爆发(藻华)过程演化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调控机制、沿岸流季节转换过程、东山外上升流以及南海水涌升过程对台湾海峡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等。这次春季台海之旅,我们收获了不一样颜色的台海,一到晚上漆黑的海面经常泛起夜光藻赤潮亮蓝色的浪带,白天海面上常常遇见棕褐色或者红褐色的条带状“藻华”。2022年04月22日18:00当行驶至南日岛附近我们遇到了大面积赤潮,整个海面被赤红褐色的浮游藻类细胞覆盖。在这些赤潮影响区我们开展多学科综合观测,包括ADCP走航、pCO2走航、水质多参数走航和生物多参数走航观测,多参数CTD剖面观测及采水、底质沉积物取样、浮游生物水平与垂直拖网等工作。